原标题:中国银行保险报:天气指数期货研发加速期货保险联动应对农业天气风险可期
记者李敬伟
2021年入夏以来,全球遭遇罕见的极端天气,北美高温干旱持续,我国中部地区持续暴雨降水等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但就农业而言,除了干旱、洪水、台风等极端条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外,温度的变化、降水量的多少也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造成的风险,引发了包括期货业和保险业等各界的关注。
9月3日,大连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就期货与保险如何联动应对农业天气风险介绍了相关情况。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在各级监管机关的支持下,近年来黑龙江等多地先后开展了农作物种植积温气象指数保险、干旱气象指数保险等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开始探索气象条件变化对生产经营造成风险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与此同时,国内期货交易所也在围绕天气指数期货同国家气象部门合作开展相关研究,2021年5月,在双方近20年合作的基础上,大商所与国家气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天气指数期货的开发。
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天气指数期货和天气指数保险都是基于温度、降水指数为标的风险管理工具,由于每个气象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因此可以通过气象指数的变化来厘定农业生产者的损失。天气指数保险是以这类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被保险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而天气指数期货则以指数作为价格,指数每变动1个单位,则对应期货市场上损益的发生,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者风险补偿。
据了解,国际上利用天气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早在1996年美国能源企业就开始利用天气衍生品管理风险,199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温度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的交易。国外研究表明,利用天气衍生品能够有效对冲农产品产量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大豆、玉米等在生长期对温度变化敏感的作物风险对冲能力最高能够达到70%。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玉米的主产地,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通过推广和利用天气衍生品能够更好地服务大宗粮食生产。
另据介绍,在我国,气象台站布局紧密合理,观测质量和时效均达到世界气象组织要求的标准,加上有《气象法》保障天气监测数据法定要求,因此天气指数具有很好的连续性、权威性和抗操控性,具备了开展天气指数期货的条件。而我国天气衍生品的研究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大商所于2003年便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了天气指数期货和其他天气衍生品的研究,并于2004年开始同国家气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天气指数研究,今年5月双方在北京又续签了合作协议。而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大商所已形成了多个版本、系统化温度指数期货方案。
前述负责人表示,同传统的农业保险只能够对极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有所不同,以温度指数期货为代表的天气衍生品能够对非灾害性气象条件下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对冲,并可以作为天气指数保险的再保险工具,同现有农业保险共同构筑起保障农民收入的屏障,以更好地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作为国内最早参与 “保险+期货”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余方平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天气衍生品的研发,能够同现有传统农业保险、企业财产险等形成有效协同,实现对农作物灾害性风险和非灾害性风险转移的全覆盖,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保险+期货”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收入险的构成,更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414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