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能源 | 全球气候变暖下如何定义冷暖?

期货资讯 2022-11-13 17:04

【导读】SHPGX导读 : 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近三年以来气候异常现象越发普遍,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能源和农作物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正确理解与把握气候异常显得十分重要。能源市场分析来说,冷冬和暖冬如何定义,对此,卓创资讯进行了仔细讨论。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有关的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年气温总共上升了1摄氏度多一点。从1…

SHPGX导读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近三年以来气候异常现象越发普遍,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能源和农作物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正确理解与把握气候异常显得十分重要。能源市场分析来说,冷冬和暖冬如何定义,对此,卓创资讯进行了仔细讨论。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有关的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年气温总共上升了1摄氏度多一点。从1880年到1980年,平均每10年上升0.07摄氏度。然而1981年后,气温增长率增加了一倍多:1980-2020的40年里,全球每年气温每十年上升0.18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暖或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着蓝色星球的每一个属性点:社会关系、经济、文化、气候、能源、粮食危机,人类社会所有的范式(例如:美元霸权、经贸格局等等)在面对星球级的环境变化时显得不值一提。切入气候变暖这个命题需要了解的问题太多太多,将复杂问题简化,从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中寻找仅存确定性是分析应该遵循的逻辑。

至少到现在为止,对于“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的问题,全球各主流研究机构仍然没有一致答案,观点流派多到可以与经济学相比。对于地球46亿年的年龄来说,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太短,而在人类可追溯地球气候变化来说,的确存在冷暖交替周期,甚至重塑地球生态系统,而产生这种气候冷暖周期的原因到现在也停留在假说层面,这与经济学周期研究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无法对超过观察者生命周期的周期进行确认。1880与1980特殊的时间点也许是一个意外的巧合,将气候变暖与工业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关联起来,气候变暖的确有工业的贡献。

无论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需要关注考虑如何拯救地球,而是应该考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拯救自己。长期来说,气候变暖会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上升的海平面会淹没全球超过65%的GDP产出面积;短期来说,气候变暖会导致异常气候现象出现频率上升,而应对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又会增加额外的成本支出,对社会生产产生很大的冲击。能源转型和双碳规划是所有经济体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即便在最理想情况下下,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和实际提出的方案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也无法完成本世纪末1.5℃或2℃的全球温控目标。而现阶段内,主客观因素叠加影响下,能够按照既定路线执行的经济体仅剩下两个。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局面:至少未来20-30年内,全球碳排放继续提速、气候持续变暖、异常气候现象将继续增加,全球经济需要支出“气候费”将持续上升,并且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分化现象十分普遍,“气候费”的支付能力差别就很大,对“全球化”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内忧(高通胀)外困(气候异常)下,全球化进程就不是被“暂时中断”这么简单。

简单理解升温下的气候异常

回到微观层面,如何理解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以及进行简单的定性判断对商品分析,特别是能源分析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简单的梳理一下逻辑(非专业,仅供参考)。

通常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温度非常的稳定,但因为维度和地质条件差异性,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温度差异:两极较温带气温低,海洋较陆地的温度低,还形成一个“太平洋暖池”,而这些特殊的温度“极”对全球大气和水的热循环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全球冷热循环的控制极越来越不稳定,简单点就是:两极升温,温带冬季延长和夏季更为炎热,暖池失温。两极升温破坏了极地环流,好像把地球冰箱打开了门,导致温带地区极地寒潮向温带地区更容易传导,导致温带冬季时间变长,而2020年广东下雪和2021年美墨湾寒潮均是这种气候异常的表现。同时全球变暖会显著抬升温带的夏季气温。此外,太平洋暖池失温是三重尼娜现象根本原因。

总体上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冬季和夏季的将会延长,极冷气温天数会减少,极热气温天然会增加,冬季会变得更长,而夏季会变得更为炎热。

能源视角下定性评价暖冬还是冷冬

整体判断冷暖似乎答案很简单:我们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暖冬,然后是一个又一个炎夏,四季温差将会收窄。但具体到对某一个行业来说,答案也许会截然相反,例如对能源消费来说,2022-2023年的冬天的确是一个冷冬。

从能源消费的视角来看,冷冬和暖冬定义与一般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对于能源消费来说,并非是气温更低的冬天能源消费高。我们将冬季能源消费量可以由以下公式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

平均取暖的消费,这个取决于实际气温与目标取暖温度的差,也就说温度越低,需要提升温度能源消费量就越高,那么冬季极低温度天数减少是否意味着平均取暖消费会减少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平均取暖的消费需要考虑整个地区内需要取暖的温度差,还需要考虑取暖气温的边际。以中国为例,长江以南地区集中供暖会逐步减少,因为气温没有达到一个“冷”的边际,但如果因为极低气旋南侵,导致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需要冬季取暖,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平均取暖的消费就会随着“冷到一定程度”的地区越来越多而提升。

需要取暖的单位数量,这个一般是用一个地区内人口数量来衡量,这个量比较稳定,因此可以用权重的替代。

需要取暖的天数,这个主要是看冬季时间(北半球是10月-次年3月)内有多少天低于“目标温度”的天数,很显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取暖的天数是增加的。

综上所述,冬季能源消费总量就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很显然,更大范围内需要取暖和需要取暖的天数增加才是冬季能源消费上升的根本原因,因此从能源消费的视角来看,气候变暖会带来一个有一个“冷冬”。

能源消费范式或迎来质的转换

通常情况下,能源的主要消费有运输、取暖、发电三个方面,而冬季因为取暖需求会上升很多,所以冬季能源消费占比会高一些,对应能源价格也要高一些。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需要降温的能源消费量正在逐步追赶冬季需要取暖的能源消费量。2021年因为秋冬季异常寒冷天气导致电力需求异常上升,部分地区出现限电的情况;而2022年刚度过的夏天因为异常的炎热天气导致制冷电力需求上升,又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的情况。这“一冷一热”正是气候异常给经济运行带来的“额外成本”直接体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于能源消费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冷冬”与“炎夏”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主要能源消费季或许会从“冷冬”变为“炎夏”,全年的总体能源消费支出处在稳定的上升中,这是一笔不得不交“气候费”。

本文来源| 卓创资讯订阅号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1904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