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黑龙江玉米大豆调研:减产背景下预计

期货资讯 2022-10-03 08:46

【导读】 一、 调研 摘要: 调研时间: 2022/9/19-2022/9/22 调研路线: 哈尔滨、绥化所辖县市和黑河周边县市 调研对象: 贸易商、饲料及深加工企业 调研背景: 自5月下旬开始,宏观衰退预期喧嚣尘上,玉米的估值已然坍缩到了下游乏力、中游累库的基本面上,因此造成了2-3季度的低迷。辽宁涝灾、长江黄淮干旱,供应端的紧张预…

行情图 一、调研摘要:

调研时间:2022/9/19-2022/9/22

调研路线:哈尔滨、绥化所辖县市和黑河周边县市

调研对象:贸易商、饲料及深加工企业

调研背景:

自5月下旬开始,宏观衰退预期喧嚣尘上,玉米的估值已然坍缩到了下游乏力、中游累库的基本面上,因此造成了2-3季度的低迷。辽宁涝灾、长江黄淮干旱,供应端的紧张预期成新季的交易驱动。当下正值新陈交替的窗口期,作为玉米大豆的种植大省以及深加工主要分布区域,黑龙江最为瞩目,其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今年新粮价格的走向。本次调研旨在对种植面积的增减,单产的丰歉,农民的盈亏,工厂与种植端的博弈思路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调研过程由于哈尔滨疫情的影响,调研路线及调研广度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针对本次调研情况以及电话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

调研小结:

全程来看,黑龙江减产获进一步验证。沿途大豆玉米间种较去年增加。仅在绥化地区就有30万亩的玉米面积转种大豆,占去年面积的4%,约合玉米产量近40万吨。北安及五大连池地区由于农垦要求转种情况较去年增加。考虑到本年度黑龙江单产较去年增长的情况,据行业内来源测算全省玉米因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产量减幅约在500-650万吨之间。

与产量减少相对比的是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养殖企业用于维持开工对原材料的需求。由于本年度渠道库存仅占去年10%,叠加该地区深加工仍在继续开工,短期新粮上市数量并不能覆盖掉绥化周边9家工厂的生产,对于周边100公里以外地区粮源的需求实属必然。短期产地供应紧张或支持盘面价格运行。

相比于当前深加工淀粉产品走货偏慢,利润走低的前提下,开工不降反升。这是由于玉米在深加工过程后的副产品兼具蛋白类和能量类的属性,这些副产品也成为了饲料企业在豆粕减量替代的主要竞争品——玉米皮、胚芽粕等产品进入饲用替代,当前大多数大厂可以将豆粕的使用比例控制在10%以内,最多可以达到8%-5%的水平。上述产品的涨势也解释了工厂选择继续开工原因。

除了蛋白类的替代,成熟的饲料厂对于能量类的替代也进入到灵活化快速化的升级中,快速的动作以及有效的采购能力让大厂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在今年看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大型企业的动作,中小型烘干塔也在从贸易商变为服务商,进一步靠近大型企业或成为大型企业的一部分。此前使用第三方资金来赌市场的贸易主体自20年以来的牛市中经历着大浪淘沙的危机。

二、种植面积:大豆扩种导致减产,影响窗口期新粮上市节奏

今年沿途走访地区玉米-大豆间种区域扩大,绥棱、海伦、望奎均出现了大片大豆间种地带。去年这些地区仍是以玉米为主。从原因来看,除了部分种植户希望通过转种大豆获得轮作补贴之外,还有部分种植户是相应了响应地方“扩大豆,稳玉米”政策所致。这一点在黑河地区较为明显。

该地区一方面是传统的大豆种植地区,且有农科院加持下的大豆育种科研推广能力。另一方面该区域部分农场归为农垦系统管理,对国家政策有更为明确和直接的任务目标。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本年度黑河地区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比例为80%vs20%,去年这个数字为70%vs30%,玉米面积的减少呈现增加态势。从面积来看,农场的玉米播种面积占黑河地区的18%-20%之间,从今年实际播种的情况来看,大豆播种面积1569.3万亩,比上年增加314.1万亩,同比增长25%。314万亩的面积对应的玉米产量约为280万吨,如果按照绥化当地820万吨产能来估算,对应至少近2个月的生产,考虑到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农场的早熟品种,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的窗口期短缺是确定的。

除了黑河地区以外,绥化本地也出现了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通过走访的企业处了解到,青冈县、望奎县、海伦市和绥棱县以往均为玉米生产主要县市,近两年中大豆面积已经在扩大化,并且在本年度扩大豆的计划下,面积进一步缩减,本年度缩减幅度在10%-23%之间,绥化其余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增幅较上述种粮大县带来的减幅相比有限。这些地区对于当地的收购企业来说运距较短,均在100公里以内,是需要尽快掌握的粮源。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本年度因大豆扩种而带来的玉米面积减少至少在800万亩,减产水平约在500-650万吨之间。

不过在调研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受访的部分哈尔滨-绥化地区的单产水平并没有一如辽宁北部的遭灾减产情况,部分地区单产有较去年增加的可能,这一点也出现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为后期收购情况也罩上了一层迷雾。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上市节奏由于早熟品种减少而放缓。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三、种植成本:成本上行,地租化肥涨幅居前

本年度由于玉米价格仍处于高位,而随着对收入的需求的提升,地租水平也继续上涨。另外本年度化肥和汽柴油的价格上浮带动了农资和机耕的费用上行。这意味着种植的成本的上涨,根据测算本年度不含补贴的成本在0.85-0.86元/亩之间,考虑到本年度补贴进一步减少,降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直接收入,也会增加农民的惜售情绪。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种植成本以外,可以看到本年度烘干费用也在上行,虽然国家仍在维持生产和供暖的煤炭价格,但基层仍需要使用高价煤的局面,即使是黑龙江东部这个49年初期的主要煤产区也不例外。本年度调研地区烘干费用至少在80元/吨,叠加集并和损耗,这意味着黑龙江新粮的汽运到港成本至少要在200元/吨的水平。

四、收购思路:低库存情况下,上量前防止粮源外流是关键;贸易企业“再等等”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本年度在种植面积减少,但部分地区丰产的情况下,整体产量仍有待验证的部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早熟品种的减少。在11月新粮大量上市前,企业仍需要采取动作以满足生产需要。从调研期间掌握的情况来看,新粮收购在价格高举高打的情况下仍显低迷。一方面是新粮上市量较少,这和我们调研过程中掌握到的情况一致,另一方面目前调研区域到货的新粮质量仍存在水分偏大,伴有杂质的情况,扣价意味着实际收购价格要低于当前,0.96元/斤的价格较1.05元/斤的收购价相比仍有差距。虽然部分企业暂时下调了收购价格,但这一切还是要等到早熟新粮大量上市之后才能见分晓。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企业的库存偏低,调研企业库存一般在半个月左右,只有个别企业库存可以用到10月底,整体库存较低。其次本年度由于贸易商受伤亏损之后,产地有能力建库存的企业越来越少,贸易粮不断外流也降低了本地的渠道库存,绥化当地不到20万吨的规模仅为去年同期的两成不到。

高成本+低库存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做好预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开始还是以一种试探性的角度来放出开秤价并逐渐上移,这种正向价格结构意味着农户会根据本年度的种植成本以及补贴情况来衡量是否要销售,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粮食的保管难度在逐渐降低,但是生产需求是稳定的。惜售10-20天对于终端企业的影响可能要比种植主体的影响更大。所以率先放出高价,利用先手优势让所有上下游主体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收益预期。这样通过制造一个价格“堰塞湖”既可以提高农民预期,在收购价远高于种植成本的情况下可以认可卖出,也保障了种植主体的收入;又可以避免中下游贸易主体通过不断调价的方式形成粮食外流到华北山东和港口,又可以让周边贸易商主体在收购的时候考虑再三。避免过早建仓后期出现落价风险。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上述逻辑说清了黑龙江深加工企业“高举牌”的合理性,那对于港口的贸易商来说,采用跟随收购就显得不是十分明智,需要找到自己的收购节奏。考虑到贸易的本质是低买高卖赚取利润,那么企业跟随高价收购面临要比产地深加工企业更高的运费和作业成本,以及“货到地头死”的困境;另一方面,北港的企业也担忧当前南北港口的顺价结构也是转瞬即逝,或者说目前顺价结构对应的粮质更多为去年的结转,一般每到这个时候均是饲料企业新陈配方的调整期,陈粮有着更高的青睐度,而新粮面临着一定的感官和质量指标的差异,而且当前新粮刚开始进行烘干,开塔之后水分尚不稳定,收购不达标在熊市期间很容易产生质量争议,先动手不如小步尝试并持续观望,所以等到新粮开始逐渐上市,上市量对冲价格之后再看价格空间如何。除此以外,可以看到无论是南北港口,都仍有陈粮库存待消化,短期新粮进入,除非是搀兑,仍需要尽可能出清,以免混合保存后出现质量贴水,说明了当前盘面定价尚未对应到新粮,而考虑到当前距离交割库最近的产地收购价格仍在2600-2700浮动,说明期货仍然贴水。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五、经营策略:“活下去”意味着市场份额的维护、动作的灵活以及“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模式

在调研之前,可以看到淀粉的基本面虽然较9月上旬出现了提货恢复,但是库存仍保持高位的水平,加工利润的低位也反映出需求仍未改观。而深加工下游淀粉糖的情况更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果葡糖浆再度低于成本价出售,而其他糖类的价格也未见好转。这种情况对于淀粉深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如何在继续经营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市场份额就显得尤为关键。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理论上面临加工利润下行,成品累库的情况下,开机率降低应该成为这个行业一致性的行为,但是这次调研路上我们发现受访企业均是满开机的生产模式,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这种满开机的操作其中一个原因来自于被忽略的玉米皮、胚芽粕等深加工的副产品。由于豆粕价格过高,养殖饲料主体也开始将目光转向杂粕及其他蛋白类替代品,通过降低豆粕的添加比例尽可能维持着饲料的成本。而上述包括DDGS在内的玉米副产品均是良好的蛋白来源。豆粕减量计划并非是一句口号,而且产业端实实在在的担忧和行动。

蛋白替代品的火热也带动了副产品的价格。根据钢联数据,近期玉米皮格一路走高,从8月不到1400元上升到1900元,并且货物一车难求。在新季备货期渐次开展之时,高涨的副产品救了深加工。开机恢复使得淀粉产量仍在增加,也加剧了米粉价差的紧张。

数据来源:钢联,Wind,中信建投期货

另一个理由蕴含在行业本身的属性:淀粉,作为一种同质化工业品,下游不佳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着同行间的激烈竞争。截至2021年末,中国国内的淀粉加工产能为2267万吨,超过90%都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山东地区,考虑到中国的淀粉企业仍存在产能扩张的动作,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来完成降本增效的目的来继续经营。一部分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的模式,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多有差异化的商品在造纸轻工、医疗制药、疫苗培养等细分市场中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对于市场下游更多集中在淀粉糖和啤饮料的企业,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企业需要以更稳定的供货/提货期、更有优势的量价、甚至是更短/长的上/下游账期来取得与同行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市场份额的维持以及副产品的利润便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当然无论是哪种企业,针对淀粉或玉米在期货上的套期保值或套利,都可以让自己在盘面获得或锁定一部分利润,从另一个维度来为在前线激烈竞争中的企业“补血”。

除了深加工企业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策略。本年度饲用企业也在上半年面临着经营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源自于猪价在一段时间内的大幅回落导致了养殖利润亏损。另一方面源自于此前高涨的饲料原材料价格,或者更准确的说,玉米和豆粕。上述产品占到饲料成本的60%以上,对于企业的成本影响显著。如何优化这部分的成本也是饲料养殖企业逐步解决的问题。早在2021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饲用企业利用当时小麦价格低于玉米的情况大量使用玉米进行替代,近4500万吨的小麦替代规模使得当年对于玉米的需求有所缓解,当时市场也确实给到了100到-150的替代价差。本年度仍然面临着供应偏紧的情况,这次解决问题的是超期稻谷。

从3月10日到现在,超过2700万吨的成交量反映了国家调控的策略,也反映了价差水平十分适合替代,一般来说,当稻谷与玉米的价差在100元以内就可以进行替代。从受访企业处了解到,大型企业均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配方替代技术,可以灵活的在小麦、稻谷、和玉米间进行调整,并根据价格水平市场采用高粱和大麦替代。对于部分养殖企业,稻谷在能量类比例可以达到80%甚至100%,而对于部分企业未雨绸缪的灵活策略,可以采取在价差水平未达到价差之内就可以开始调整。

除了能量类的替代,饲料养殖企业也在蛋白类原料上进行替代。考虑到东北产地豆粕价格已经来到5000元以上,企业也开始选择采用杂粕——菜粕、葵粕、棉籽粕、米糠粕等粕类尽可能降低豆粕的用量。除此以外,企业还采用了玉米深加工的上述副产品进行替代,最近销售之好已经达到一周一车难求的状态。

本次调研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个变化是收购主体较去年有所减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近两年以来的价格大幅波动让很多贸易商投机心态日益增强,有的采用了第三方资金来完成收购,期待着收购之后可以通过赚取利润。不过这种方式在今年第二及第三季度面临现货大幅下跌的窘境,有的只能不断的通过消耗自身的现金流来完成出库结算,部分的贸易商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无论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长辈,还是独立打拼的中青年,流动性的减少意味着生活的不确定性在增强,危机随时可能到来。

一味赌市场的结果就是,有烘干塔已经出售了塔点,选择退出市场,另一部分有烘干仓储条件的贸易商在以往与大中型贸易商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下良好的信誉,已经变成了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库。大中型企业通过开始支付30元/吨以上的服务费来为大型企业在当地建立远期库存,贸易商则完成质检,收购,烘干,储存,保管等一系列工作。这样一来大型企业提前对运距较远地区的粮源进行把控,到企业需要时完成出库。这样做可以让双方达成共赢模式:一来大型企业防止粮源被竞争者预订或者截留,当地的贸易商对于该地区的粮食指标有着长期的经验,可以控制粮食的烘干和保管,尤其考虑到黑龙江地区粮食水分大不易脱粒的特点,有长期经验的收购烘干团队将有助于粮食收购的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也为大型企业收购提供了稳定的粮源;另一方面这类贸易商也可以继续完成经营,在这个产业度不断集中的过程中获得一席之地,仍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相对而言,缺乏烘干或者仓储条件的小型的贸易商可以做的选择有限。一些开始了扩大经营范围,从稻谷到大豆,都有这些他们在社交媒体活跃的身影。另一部分贸易商也变成大中型贸易商或者烘干塔的基层收购团队的成员。利用其在某一定区域的影响力来进行粮食的收购,也是对于当前工作的继续。对于他们来说,基层工作的经验给他们带来了经验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背靠大企业,收购时的信任程度和议价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工资以及“五险一金”的待遇,这也成为了一种维持经营的选择。

无论是采用何种模式,其实都可以看到,粮价在上行,但利润在下行的过程,“微利时代”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面对着改进或者转型的命题。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完成作答,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一动不动就意味着最终的退出,就像在库里堆存的玉米,发热结顶发烧变黑,最终重新参与生态的循环。

六、调研总结及展望

进入十月,在主要矛盾仍然国内基本面的前提下,玉米交易重点从新粮减产的消息逐渐落实到新粮开秤价的博弈,买卖双方的进入实质性阶段,10月开始早熟品种陆续上市,市场主体的收购量价情况将更能影响到盘面。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当前东北由于辽宁部分的地区的涝灾造成约两成的减产,以及黑龙江地区因大豆扩种带来约500万吨的产量减少都加剧了东北深加工对十月新粮供应的担忧,因此其需要通过提高收购价的策略来延缓新粮流出的速度以保障生产供应,本年度黑龙江开秤价格较去年上涨160-200元,但从目前来看,实际到货量有限。随着新粮在十一后的陆续上市,预计价格将呈现震荡运行的局面。

相较于东北产地的高开,北方港口仍按兵不动。虽然南北港口呈现顺价局面,但是开秤价格过高让贸易主体望而却步,与其说是盘面贴水太多不如说是现货升水太过:自六月开始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使得贸易商累库亏损,在结转库存陆续锁定下游之前,贸易主体对于高价新粮的态度相比于动手更多是观望,产地热而中下游冷。

上述局面源自于前期高价的陈粮库存。终端带来的价格支撑取决于对结转库存的消化情况,随着陈粮的不断消化,新粮在下月的走势仍旧乐观。

一方面南北港口仍然在库存去化的过程中。考虑到近期珠三角地区内外贸玉米已经来到100万吨以下,节前备货或让库存继续去化。陈粮敞口的消化叠加下游生产补库的约束,。

另一方面华北山东与东北产地倒挂外流困难,但倒挂源于华北结转库存的高位。随着陈粮逐渐消耗的情况下,对于新粮的需求也将逐渐开启。在全行业淀粉利润亏损的情况下,谁能维持市场份额,并保证副产品的收益,谁就能更好的在市场活下来。

综合上述考虑,预计进入第四季度,玉米价格仍将获得支撑偏强的态势,策略上需求方可以在2750元/吨以下逢低建立虚拟库存;供应方可阶段性进行卖方套保操作,需要注意操作时间和空间。鉴于淀粉仍旧维持开工局面,或继续抑制米-粉价差的修复。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期货)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1759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