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史上最疯狂十大逼仓案例 触目惊心的多

期货资讯 2021-01-11 00:00

【导读】来源:期乐会 导读:今天与大家细数期货市场上的10大逼仓事件,一起来感受一下曾经期货市场的疯狂瞬间! 逼仓:是指交易一方利用资金优势或仓单优势,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一般分为多逼空和空逼多两种形式。 逼仓是一种市场操纵行为,它主要通过操纵两个市场即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逼对手就范,达到获取暴利的目…

来源:期乐会 

导读:今天与大家细数期货市场上的10大逼仓事件,一起来感受一下曾经期货市场的疯狂瞬间!

逼仓:是指交易一方利用资金优势或仓单优势,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一般分为多逼空和空逼多两种形式。

逼仓是一种市场操纵行为,它主要通过操纵两个市场即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逼对手就范,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

今天与大家细数期货市场上的10大逼仓事件,一起来感受一下曾经期货市场的疯狂瞬间!

01

上海“粳米”事件

粳米期货交易从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暂停交易。

粳米期价大致出现了三次大幅的拉升:

第一次,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现货价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粳米期货从1400元/吨上升至1660元/吨;

第二次,1994年春节前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期价从1900元/吨涨到2200元/吨;

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预期减产的心理作用下,期货价格从2050元/吨上扬到2300元/吨。

到了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

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 

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

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

随即,空方被套,上粮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术性停市之决定,并出台限制头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粮交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1、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l/3;

2、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

3、12月粳米贴水由15%降至1%;

4、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 

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250元/吨、2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180元/吨和2208元/吨。

谁知,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400元/吨左右。

9月3日,国家计委等主管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会议,布置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油价格的工作。

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

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现最低纪录。

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交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

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0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

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

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

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412合约成交5990手、2541元/吨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

02

“3.27”国债事件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

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03

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

这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亡的典型事件。

棕榈油作为国内期市较早推出的大品种,一度成为期货市场的热门炒作对象,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参与,市场容量相当大。

但由于M506合约上的过度投机和监管不力,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棕榈油这个品种在此事件之后,参与者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退出期货市场。

早期国内外棕榈油市场由于供求不平衡,全球植物油产量下降,而同期需求却持续旺盛,导致棕榈油的价格不断上涨。

但到了1995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棕榈油价格在达到高峰后,逐渐形成回落趋势。

1995年第一季度海南棕榈油期价一直于9300元/吨以上横盘,但在M506合约上,市场投机者组成的多头阵营仍想凭资金实力拉抬期价。

而此时又遇到了一批来自以进口商为主的空头势力,在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以现货抛售套利,由此点燃了M506合约上的多空战火。

1995年3月以后,多空的激烈争夺令M506合约上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3月28日持仓一度达到47944手的历史最高位。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

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而此时,M506合约上的多空争夺硝烟正浓。

多头在来自管理层监控及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双重打压下匆忙撤身,而空方则借助有利之势乘机打压,使出得势不饶人的凶悍操作手法,在1995年4月,将期价由9500以上高位以连续跌停的方式打到7500一线。

而此时的海南中商所施行全面放开棕榈油合约上的涨跌停板限制,让市场在绝对自由的运动中寻求价格。

多头在此前期价暴跌之中亏损严重,此时哪有还手之力。这又给空方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获利筹码继续打低期价,在M506临近现货月跌到了7200水平。

至此,M506事件也告结束。 

此后的棕榈油合约中虽有交易,但已是江河日下,到1996年已难再有生机了。

04

广联“籼米事件”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籼米合约自1995年6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投机商和现货保值者的积极参与,交易一度十分活跃。

但少数经纪商和投机大户企图操纵籼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变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种上的“多逼空”闹剧。

这次“籼米事件”又称“金创事件”,是中国期货市场上一次过度投机,大户联手交易,操纵市场的重大风险事件。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20元/吨,交投活跃,持仓量稳步增加。

多空双方的分歧在于:

多方认为,国内湖南、湖北、江西等出产籼米的主要省份当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

空方认为,籼米作为大宗农产品,其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而且当时的籼米现货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远低于期价。

随着夏粮丰收、交易所出台特别保证金制度,到10月,9511合约已回落到2750元/吨附近,致使多头牢牢被套。

10月中旬,以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为主的多头联合广东省南方金融服务总公司基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上海大陆期货经纪公司等会员大举进驻广联籼米期市,利用交易所宣布本地注册仓单仅200多张的利多消息,强行拉抬籼米9711合约,开始“逼空”,16、17、18日连拉三个涨停板,至18日收盘时已升至3050元/吨,持仓几天内剧增9万余手。

此时,空方开始反击,并得到了籼米现货保值商的积极响应。

19日开盘,尽管多方在3080元/吨之上挂了万余手巨量买单,但新空全线出击,几分钟即扫光买盘。

随后多头倾全力反扑,行情出现巨幅振荡。

由于部分多头获利平仓,多方力量减弱,当日9511合约收低于2910元/吨,共计成交248416手,持仓量仍高达22万手以上。

收盘后,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对多方三家违规会员作出处罚决定。

由此,行情逆转直下,9511合约连续跌停,交易所于10月24日对籼米合约进行协议平仓,释放了部分风险。11月20日9511合约最后摘牌时已跌至2301元/吨。

至此,多方已损失2亿元左右,并宣告其逼空失败。11月3日,中国证监会吊销了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事件发生以后,中国证监会于10月24日向各地期货监管部门和期货交易所发出通知。

要求进一步控制期货市场风险,严厉打击操纵市场行为。

并作出了几条对整个市场有较大影响的决定:

一、各期货交易所必须严格控制持仓总量;

二、禁止T+0结算;

三、除套期保值头寸外,不得利用仓单抵押代为支付交易保证金;

四、除证监会批准的经纪公司外,其它机构不得从事二级代理;

五、对监管不力不能有效防范操纵行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交易所将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取消其试点资格。

05

苏州“红小豆602”事件

第一时期:1994年9月-1996年1月,推出期。 

由于有东京谷物交易所红小豆期货交易的成功范例,也基于天津及其附近地区产的朱砂红小豆在红小豆出口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事实(1993年经天津港输往日本的红小豆达5万多吨),天津联合交易所于1994年9月率先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进行交易,交易标的物为可在东京谷物交易所替代交割的天津红小豆,宝清红和唐山红优质红小豆可贴水交割,1994年11月又规定普通红小豆亦可贴水交割。

天津红上市不久价格就逐级下滑,从5600元/吨下滑至503合约的3680元/吨。

507合约上市后由于现货市场持续低迷,期价一路下跌。当其价格跌至3800元/吨左右时,多头主力一方面在现货市场上大量收购现货,另一方面在低位吸足筹码,逐步拉抬期价。

随着市场游资的加入,从5月中旬开始,507合约成交量、持仓量开始放大。6月初多头主力开始发力,连拉两个涨停板,涨至5151元/吨。为了抑制过度投机,交易所在6、7、8日连续发文要求提高交易保证金。

9日市场多头主力拉高期价至5000元和4980元,至9点30分,场内终端全部停机。

第二天,交易所宣布9日交易无效,507合约停市两天。随后,交易所采取措施要求会员强制平仓。

这就是“天津红507事件”。

1995年6月-1996年1月苏州红期货后来居上。 

苏州商品交易所于1995年6月1日正式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的交易,其交易标的物为二等红小豆。

由于红小豆现货市场低迷,苏州红1995系列合约一上市就面临巨大实盘压力,仓库库存一直持续增加,致使期价连创新低,9511曾创下1640元/吨的低价。

期价的偏低和1995年红小豆减产等利多消息促使很多资金入市抄底,随着1996年诸合约的陆续上市,多头主力利用交易所交割条款的缺陷和持仓头寸的限制,利用利多消息的支持,蓄意在1996年系列合约上逼空。

9602合约期价于10月中旬以3380元/吨启动后至11月9日价格涨至4155元/吨的高位,随后回落整理,进入12月再入暴涨阶段。12月15日,苏交所通知严禁陈豆、新豆掺杂交割,19日公布库存只有5450元/吨。

多头借机疯狂炒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价格从3690元/吨涨至5325元/吨。

空头主力损失惨重,同时拉爆了很多套期者。 

1996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州红小豆合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要求各持仓合约头寸减仓和不得开出9608以后的远期合约,1月9日、10日,苏州红开盘不入即告跌停,又使在高位建仓的多头头寸面临爆仓和巨大亏损的风险。

之后,苏交所推出一系列强制平仓的措施,期价大幅回调。3月8日证监会发布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

第二时期:1996年2月-1997年10月,交易所修改交割条款,9609事件爆发,交易所加强风险监控。 

苏州红小豆事件发生后,原来囤积在苏交所交割仓库的红小豆源源不断地涌入天津市场。

天联所为防范风险,规定最大交割量为6万吨。

多头遂集中资金优势,统一调配,通过分仓以对敲、移仓、超量持仓等手段操纵市场,使得1996年各合约呈连续的多逼空态势,最终酿成了9609事件,再次对交易所的风险监管敲响了警钟。

当年年底,受日本红小豆进口配额有可能增加的朦胧利好的刺激,期价进一步冲高,到1997年初9705合约高达6800元/吨。

1997年春节前到10月底,期价呈辗转下跌寻求支持的态势,未能扭转颓势。这一阶段行情的下跌有如下基本面的原因:

①是前期逼仓后果的理性回归;

②日本红小豆进口配额大大低于市场预期;

③中国商会针对全国出口厂商竞相杀价的局面决定停发出口许可证,数千吨对韩出口红小豆的指标作废,大量现货商在期货市场竞相抛空,实盘压力沉重,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市场交割和监管方面,天交所推出经证监会批准的新的《章程》和《交易规则》。

3月初,中国证监会公布对天津红9609事件的处理决定,给投机者以沉重打击。

但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山西、陕西产的较廉价红小豆没有与天津、河北产的红小豆分开,不经贴水而参与交割,现货商不愿接货出口的现象,表明交易所在贯彻三公原则方面有待改进。

第三时期:1997年11月至1998年5月,逐步规范期。

为谋求与东京谷物交易所接轨,1997年10月天交所大幅提高天津红及其替代品交割标准,11月14日举行对1997年产的红小豆地名封样,随后又推出“农产品工业化”思路,1998年初又推出注册品牌登记制度。

这些措施的推出,表明天交所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规范国内红小豆期货市场、谋求与国际红小豆期货市场接轨,天津红内在价值的提高使期价具备了一定的抗跌性。

06

胶板9607事件

1994年、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最大的热点,大量的热钱逐利其中,9507合约更是达到了巅峰,期价由40元/张起步,一路上扬至62元/张的天价。

高企的价格使胶合板现货商及进口商兴奋不已。大量的现货涌进交易所注册仓库,大量的印尼胶合板流入本已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原本就已低迷的胶合板现货市场雪上加霜。

最终9507多头以巨额的资金接下了20万手的现货,这些实盘一直堆放在交割仓库,沉重的库存压力使原本火爆异常的上海胶合板期市在其后几个月时间里相对冷静了许多。

沪板9607合约就是在这种相对冷静的环境中推出的。

1995年12月10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推出胶合板9607、9609合约。由于当时主力资金集中在苏板以及沪板9603、9605之上,9607合约自推出之日至1996年3月7日,一直受到冷遇,期价由推出时的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初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3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撤离苏红的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方向,胶合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对象。

由于当时苏板几个主要合约持仓量均接近当时的持仓限制量,新主力介入困难较大,于是沪板便成为苏红撤出资金争夺的焦点,尤其是9607合约因其时间适中,盘口较轻,成为这些游资介入的首选对象。

在随后三周时间里,多空主力展开了占仓大战,迅速将9607合约持仓量扩大至60万手的边缘,而期价却一直维持在42.00-43.00元/张,上下均显得十分艰难,同时因持仓量已接近60万手,限制了主力施展的空间,多空唯有僵持,静待时机。

时至5月31日,市场突然谣传空头主力有大量的资金到账,空头主力亦巧借套保头寸仅收5%保证金之优势恣意打压。

沪板9607合约自43.80元/张开盘后一路下滑,在散户多头的平仓抛压之下很快滑至跌停板,维持两月之久的平衡终于被打破,但主力多头并未出现恐慌,持仓量仍维持在60万手以上。

次日开盘,空头主力得理不饶人,以55%的保证金继续大量放空,9607合约再封跌停,持仓量扩大至62.5万手;6月3日,9607合约继续扩仓打跌停;6月7日开盘即破40.0元/张的心理关口,空头主力意欲逼多头割肉斩仓,但收效甚微,相反期价一破40.00元/张关口,几乎无人再敢跟空,空头主力已是骑虎难下,越陷越深,同时资金开始吃紧。 

当期价运行至39元/张的低价区时,入市接现货的买方套期保值者骤然增加,多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空方主力的命运顿时变得坎坷起来。

恰在此时,上商所于6月6日宣布取消持仓限制,发布了《对交易保证金按持仓量实施分段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场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一致解释此为利多因素,于是多头主力借机发力。

面对买方套保者及多头投机势力双重夹击,一时间,空头趋于崩溃,忙于斩仓,多头当仁不让,9607合约于6月7日探低至38.40元/张后迅速被多头推上停板40.8元/张,此后连续三天,天天无量涨停,空头连砍仓的机会都没有,市场风险顿增。

空头在9607合约上的致命处在于其持仓巨大,且相当集中,据了解当时空头主力在9607合约上的持仓主要集中在6个会员手中,单边最高持仓达59万余手,其风险之巨可想而知。

面对天天无量涨停的9607合约及命倾在即的空头,交易所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出面干涉。

6月13日,交易所果断地停止9607合约的交易,实施协议平仓,并将9607合约提前摘牌,且不实施实物交割。

最终9607合约按照空头以44.20元/张,多头按照45.00元/张的价格实施强制性协议平仓,其中的价差由交易所以交易风险金补足。

沪板9607事件的结果是:交易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空急剧恶化的矛盾,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胶合板期市犹如害了一场大病,元气大伤,交易量与持仓量日益萎缩。 

可以说,9607事件是国内胶合板期市的分水岭,以此为转折,胶合板期货告别了辉煌的鼎盛时期而转入沉寂的不归路。

因此,将9607事件作为造成胶合板期市走向沉寂的罪魁祸首并不为过。

07

广联豆粕系列逼仓事件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8月21日推出豆粕标准合约交易至1998年期货交易所结构调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广联豆粕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演绎出三次逼仓行情。

9601合约的强行逼仓广联豆粕合约推出的时机较好,时值国家暂停国债、糖及石油等期货品种的交易,大量游资正在寻找新的投向,豆粕合约一经推出就受到这些资金的关注。

1995年11月初,“金创事件”将广联当时最活跃的品种——籼米推向了深渊,豆粕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沉淀在广联所的巨额资金的追逐热点。 

广联豆粕最初运行的是9511合约,其价格由最初的2100元/吨到摘牌时的3100元/吨,涨幅高达50%,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主力机构的多头思维。

9601合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走上逼仓之路的。

199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主力开始在2350-2450元/吨的区域内吸收筹码,随着成交的日益活跃以及持仓量的不断扩大,跟风做多者十分踊跃,价格很快爬上2700元/吨台阶。

此时,9601合约投机气氛十分浓厚,日成交量甚至突破了8万手。

在多头浩大的攻势面前,主力空头开始溃退。

据说广州本地一机构原本是空头主力,眼看多头攻势甚猛,期价一上2700元/吨便止损空单,并立即反手建多,期价在很短的时间内飚上2900元/吨。

该机构继续在2950-3050元/吨区域大举建多仓。

该机构的疯狂举措导致市场内人心慌慌,众交易商不知所措。当时期价已高出现货价格500元/吨。

巨大的基差让很大一部分卖方套期保值者垂涎三尺,纷纷入市抛售。此举正合该机构之下怀,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吸足了筹码,12月中旬便开始发力上攻,以极其凶悍的手法使期价一路破关斩将,直逼3600元/吨。

此时逼仓之态昭然若揭。其后尽管再遭卖期套保的狙击,期价在3200-3400元/吨之间略有反复。

但该机构还是依仗雄厚的资金实力迫使大部分投机空头忍痛“割肉”。

1996年1月12日曾经创下了3689元/吨的历史高位。随后,9601合约逐步减仓回落,最后交易日以3028元/吨价位结束了其使命,最终以多头接下10万吨实盘而告终。

9601合约的逼仓以及10万吨的现货对广联豆粕期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随后的9603、9605合约上。

10万吨现货的沉重压力,使得9603、9605合约的主力均不敢有所动作,明显地抑制了豆粕合约的活跃。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9601合约逼仓的结果是大量现货进入广联注册仓库。沉重的现货压力使得广联豆粕交易归于沉寂。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广联在促使豆粕库存从现货渠道消化的同时又着手修订有关交割规则。

1996年4月,广联公布修订过的关于交割及标准仓单管理的规定,其中关于入库申请和仓容的规定引起了某些机构的关注。这为9607合约的逼仓埋下了隐患。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作文章。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3100-3200元/吨之间横盘。由于当时广联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

因此,当时参与交易者几乎全为投机商。

此时的主力机构一时难以找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只好借助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在3100元/吨左右筑成底部,并于6月14日开始发力,短短的三天内便将期价拉至3350元/吨左右。

此时套保空头观念略有改变,认为在此价格水平入市抛售应该有较可观的利润,于是纷纷入市做卖空套保。

多头主力机构为引诱更多空头入市,亦顺势打压。随着顶部形态的形成,一时间投机做空气氛浓厚。

多头主力机构在3200-3250元/吨之间将空仓利润锁定之后,于进入交割月的前三天再次发动攻势,一举将期价推上3600元/吨之上。

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飚涨至4000元/吨以上。 

此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出面协调,但多头得势不饶人,不愿意协议平仓,并在最后交易日创下4465元/吨的天价。最终空头能够交割的实盘仅3万吨。

多头利用仓容在9607合约上的投机取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交易商,特别是套期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套保交易商开始撤离广联,导致其后续合约的交易一日不如一日。

交易所不得不利用推出新合约之际重新修改部分交割规则特别是有关仓容的规定。

1997年春节过后,9708合约创下新低2646元/吨。

由于当时基本面有利于多头,部分主力机构见此价格明显偏低,便入市做多,没费什么劲儿就将期价推上3200元/吨,随后利用对敲盘牢牢控制大盘走势。

当期价重上3400元/吨之后,再次激起了现货商早已减退的兴趣,经过周密的计划之后,部分现货卖期保值开始试探性抛售,期价涨势顿止。

经过近二个月的盘整,9708合约技术走势形成一个典型的圆顶。此时空头加大抛售力度,多头有点力不从心,期价滑落至3050附近方才止稳,后又反弹到3200元/吨,其间又有不少空头加入,持仓量相应增加到4万手以上。

多空再度相持了一月有余,随着交割月的临近,空头平仓意愿不强,使多头无法抽身。

无可奈何,多头决定铤而走险,强行逼仓。

7月28日,主力多头通过对敲手法封住涨停3322元/吨,第二天再封涨停3383元/吨。多头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逼使投机空头及部分准备不足的套保卖盘斩仓出逃,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探至3845元/吨。

但那些有实力的套保空头不为所动。8月4日,持仓仍有近2万手。

多头原本就没有打算接实盘,面对空头的沉着与冷静,多头主力急了,意欲强行拉爆空头,然后抽资离场。

面对此风险,交易所8月5日收市后断然采取措施,强行把9708合约在3255价位平仓90%,使9708合约度过危机。

08

海南中商所F703咖啡事件

1995年12月21日,海南中商所宣布自F605合约始咖啡期货合约放大交割限量(交割总量由象征性的1吨扩大为1万吨),交割限量以外的头寸全部按进入交割月至最后交易日全部成交的加权平均价实行强制平仓。

自F605始,中商所的咖啡品种演出了既不同于纽约咖啡行情又有别于历次中国期货交易风波的多幕闹剧。

回首咖啡F703事件F605合约主力多方于5月6日创出4221元/百公斤的天价之后,被套空头从周边国家陆续进口了1.7万吨咖啡用于交割。在实盘压力下,F607品种从3340元暴跌至1814元,“空逼多”的“恶剧”上演了。于是,抢占仓位一时成为咖啡品种的独特“景观”。

更为严重的是,中商所于1996年7月19日宣布对F707及更远月份合约的交割执行新的替代品升贴水标准。

“规则风险”使得咖啡自然贬值30%-50%,F609应声暴跌1000余点至1349元,多头哭声未绝。

随即,“多逼空”闹剧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幕,竟以2680元摘牌。 

1996年9月底、10月初,中国证监会、国务院证券委有关加强监管的通知下发,中商所随即宣布自F712起取消交割限量,多空双方在F612上消停不及两个月,F703多空大战锣声又起。

至1996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多方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F609、F612被迫接下的实物筹码向空头猝然发难,空头显然有备,持仓量令人咋舌地在三日之内从18万手跃上50万手。

一周后的1月10日,多空第一次协议平仓。岂料空方在1699价位部分平仓后利用对仓封涨停1749收盘,此后的三天内F703下泻200余点,引起多方不满。

1月15日开始,多方报复性收复失地,单边涨势至1月30日达到1882之时,空方再次与多方主力协议平仓。多方吸取第一次协议平仓的教训,部分协议平仓后封涨停。

此时正值春节放假休市,双方都在筹措资金,业内人士预料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果然,1月21日开市空头即全面反扑,持仓增至30余万手。此后三天,期价大幅振荡中持仓持续增加,1月24日开盘仅两分钟,F703合约持仓便达到最高限额70万手。

中商所不得不暂停交易,并推出以下措施:将保证金提高至100%;恢复交易后先由会员单位自行平仓,收盘前该合约持仓必须减至2万手,如有超出部分,由交易所对超出部分按日结算价强平。

当日,多空双方主动平仓至53万手,在交易结束后,按照2115的当日结算价对余下的51万手实施强制平仓。

至此,盘面上的F703多空大战宣告收场,而盘面下的F703自然成了期货界人士既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的话题。

09

大连玉米C511暴涨事件

199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文暂停大米期货交易,投资于大商所大米期货上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于是曾经火爆过的玉米期货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量的热钱开始向玉米市场积聚。

由于当时玉米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大连各交割库存量仅占总库存量的50%,而在1993年同期高达80%,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更加重了国内玉米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

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头认识到基本面对自己完全有利,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约上展开攻势。

期价从950元/吨的低位开始启动,先以C505合约为龙头,随着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持续扩大,期价扶摇直上。

11月中旬,C505合约期价为1150元/吨左右,此时成交量尚不成气候,每周交易量不足万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吨,此时一周成交已突破30万手;至1995年1月中旬,单日成交突破20万手。

1995年春节之后,由于传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有了新的转机,使人们再次看到恢复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希望,空头趁机打压,大连玉米出现短暂的回调。

但由于市场上玉米的供需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货玉米仍旧十分紧俏。

因此,大连玉米经过短暂的回调之后,3—5月份继续上扬,最终C505以1600元/吨的高价摘牌。 

C511合约正是在C505合约强劲的牛市行情带动下活跃起来的,在C505合约进入交割月之后,C511一跃成为大连玉米的龙头合约。

由于当时大连本地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多头借此炒作,再度掀起一波强劲涨势。

C511合约于5月15日创下了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价2114元/吨,与当时的现货价差达600元/吨。

大连玉米期价的狂涨及南方各地现货供应的紧张,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1995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从东北调运100万吨玉米入关以求平抑南方不断上涨的玉米现货价格。

同时“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期货市场,这才使大连玉米的涨势得以遏止。 

为了进一步平抑玉米价格,政府大量从美国进口玉米,1995年7月份累计进口186.4万吨,同时将大量库存抛入市场,玉米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期市价格亦同步下挫。

8月初,各月合约期价跌至1650元/吨附近,这时传闻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及黑龙江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多头受此消息刺激,再度卷土重来,两日内将期价推上1800元/吨。

8月2日,C511单日成交58万余手,创下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量。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炒作,尤其是周边市场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在玉米期货交易中多次发生严重违规事件,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忧。

当时长春联合交易所管理混乱,导致大量空头仓单流入市场,市场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大量交割违约,引发了重大的经济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995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发40个交易日内,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将玉米期货交易保证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

但大连玉米仍未降温,C511合约8月2日的成交量接近60万手。

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再次下文要求大商所必须严格执行7月13日所发通知中有关内容,至此,大连玉米行情急起直落,交易量急剧萎缩。

C511后续合约基本沉寂,1996年以后玉米期货交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0

天然橡胶R708事件

海南中商所地处我国天然橡胶主产区,天然橡胶作为其上市品种之一,可谓得天独厚。

如此理想的配置,本该对现货市场及地方经济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然而,R708事件的发生,却对国内天然橡胶期货现货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参与各方损失惨重。

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

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

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

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

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

同日,中商所再次发文,暂停农垦所属金龙和金环仓库的天然胶入库。

至此,R708大战基本宣告收场。

从8月4日起,以每天一个跌停板(前3日每日400点,后7日每日20点)的速度于8月18日以11160元/吨和持仓59728手摘牌。 

R708事件的处理延续了几个月时间。

其间,标的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经济纠纷在法院审理,中国证监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地处罚了一批期货经纪机构和市场参与者。

R708事件的直接结果为:

多方分仓的近20个席位宣告爆仓;

多方按8月18日持仓单边29864手支付20%的违约罚款,计3.33亿元;

多方于8月4日至13日的协议平仓中支付赔偿金近2亿元;

多方在交割中只勉强接下13000吨现货;

而空方意欲交割的16万吨现货,最终在期、现货市场上以平均不高于8000元/吨的价格卖出,共计损失1.4亿元。

因此,R708事件是一场严重破坏期货市场规则而又两败俱伤的豪赌。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62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