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路:一条老街藏着一部青岛“微历史”

期货资讯 2023-09-09 09:23

【导读】登州路:一条老街藏着一部青岛“微历史”,老街,如同城市身体上根根血管,流淌着镌刻了城市灵魂的时光记忆………

来源:观海新闻

老街,如同城市身体上根根血管,流淌着镌刻了城市灵魂的时光记忆。风云际会的历史片段与烟火人间的市井往事在这里接替上演,组合成一段段略带斑驳的城市影像。青岛的每一条老街都有着鲜活的特点,登州路就是一条气质独特的老街。

20世纪初,当青岛第一次以城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登州路作为地区主干道,一端连接着欧风城市,另一端连接着台东市井。除了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厂,登州路上曾经花果遍地的田园农场、文人汇集的城市公园,这都是老街隐藏的“微历史”。

建置之始的大道通途

19世纪末,随着海疆危机不断涌现,清廷决定在胶州湾布防。1891年,淮军将领章高元率四营清兵移驻胶澳,此为青岛建置之始。

章高元命人修筑拓宽了四条联通外界的官道,其中一条从总兵衙门(今青岛人民会堂)门前发端,向北穿越山谷到达杨家村(今台东一路荣华小区附近),这就是如今大学路与登州路的前身。从杨家村向北,可到达即墨县城。

德国强租胶州湾后,随着青岛城市建设的开始,为满足劳动力的需要,德国人在市区东北和西南营建了两座容纳华工的小镇,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就是位于杨家村东侧的台东镇。

为方便人员及货物运输,当时青岛要塞工程局局长米勒上尉负责整修拓宽青岛城区联通台东镇的道路。这条路被一分为二,从总兵衙门到今黄台路一段被称为东关街,黄台路向北至台东镇命名为米勒上尉大街(今登州路、威海路前身)。

20世纪最初的十年,当华人劳工不断在登州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登州路的一端,一座充满欧陆风情的青岛城市快速崛起,登州路的另一端,劳工不断汇集的台东镇也成为青岛市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回弯处的公园与学校

德国在观象山顶修建了一座容量400立方米的水池,用以满足城市供水。随着人口增长,德国人决定在城区外围新觅一座山体修建更大的贮水池。登州路西段经过的一座83米高的双峰山体(时称马鞍山)进入德国人的视野,这座山体高度合适且与城区距离适中。1913年,一座容积达2000立方米的水池出现在山体顶部,这座山此后就被称为贮水山。

受地势影响,登州路在贮水山东侧形成了一个约160度的回弯,登州路自此几经弯折最终转向东北,一路直抵台东。

回弯之内形成了一片三角形地,三角形地北侧,是德军在1899年修建的多座单层营房,曾作为德军工兵连驻地。德国人将贮水山称为毛奇山,这片平房就被称为毛奇临时营房。三角形地块内种植了多种树木,开辟成一座小型公园供德军士兵训练或休憩。这座总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的绿地因紧邻毛奇营房,一度被称为兵营公园。日本强占青岛后,德国人在毛奇营房签署了投降书。

20世纪初的毛奇营房及内部陈设。20世纪初的毛奇营房及内部陈设。1922年,中国收回胶州湾地区。为洗刷侵略者的痕迹,青岛的道路、山体等统一改为中式地名,巽町正式更名登州路。青岛的公园按序号命名,若鹤公园改称第二公园。

1922年,著名林业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奠基人之一凌道扬来到青岛担任林务主任委员,其任内青岛的各大公园得到了全新发展。

第二公园向南拓展,面积从最初的22.5亩增长到24亩,与南侧的一条土路(今汤山路)相连。作为当时市区偏北的一座公园,第二公园周围环境清幽。邻近的贮水山上绿意掩映、溪水潺潺。

上世纪30年代,旅居青岛的文人老舍、王统照等人时常会沿着登州路一路向北来到第二公园,一同消暑纳凉,谈诗论文。著名诗人刘少文所作的《青岛百吟》中,也有一篇专门记述第二公园。不过,疏于管理的第二公园后来逐步废弃,园内树木被悉数砍伐。1941年,曾经的毛奇营房北段营建了一所高等小学,南段则在更早的1932年成为山东最早的公办盲童学校所在地。

上世纪70年代,第二公园旧址一度作为蔬菜公司的露天库房,存有大量酱缸。80年代后改建为体育场,周围不少学校企业曾来此举办运动会,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第二公园俯瞰图。

农场往事已成回忆

从第二公园继续东行,在登州路东段坐落着一组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这就是1903年落成的英德日耳曼啤酒厂(青岛啤酒前身)。登州路从啤酒厂门前穿过,运载啤酒的马车将麦芽与啤酒花的香气洒满了整条大街。啤酒厂大门以北,曾有一座名为阿尔森霍夫的农场,其所有者是啤酒厂的大股东哈利洋行。

哈利洋行最初由德国商人哈利·西斯塔于19世纪60年代创办于烟台。1898年,洋行合伙人海因里希·普拉姆贝克来到青岛开办分行。他在今河南路与兰山路路口修建了洋行大楼,购得酒厂西南约2万平方米的土地,将其建造成农场用以种植花卉、蔬果。

虽然缺少相应照片,但我们仍能从20世纪初的地图和文献中找到阿尔森霍夫农场的点点印记。农场为一不规则矩形,北侧长度约130米,紧邻登州路。东侧长度约270米,紧邻一条从啤酒厂门前发端的土路。这条土路在1940年后经过修整被命名为西山路,后继续向南延伸,与小西湖西侧修建于德占时期的霍曼路相连,构成了如今的延安一路。

1905年,普拉姆贝克返回德国,青岛的生意由卡尔·罗德等人接管。哈利洋行的运货马车在阿尔森霍夫农场装载花卉果蔬等作物,出农场北门进入登州路,一路把商品送到霍亨索伦大街(今兰山路)的洋行大楼百货柜台出售。

上世纪30年代,登州路东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用平房,台东逐渐与城区连在一起。1937年,附近修建联通青岛山与仲家洼的天门路。该路经过阿尔森霍夫农场旧址南端,本就建筑稀少的阿尔森霍夫农场最终消失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更宽敞的天门路(一度改称兴亚路,今延安路)建成后,逐步取代了登州路的主干路地位。

老街是一部翻开的历史书,包容过往,承载未来。百年登州路,是青岛城市躯体上不断跃动的脉搏。曾经的公园农场化作一段宁静的旧日回忆,唯有四溢的酒香仍在聚拢着人间烟火。(潘磊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臧婷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2781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