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北粮南运向产业链合作转型

期货资讯 2023-06-27 15:16

【导读】推动北粮南运向产业链合作转型,多位专家表示,各地应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协作,畅通北粮南运大通道,加………

产区在北,销区在南,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空间错位,北粮南运成为促进粮食产销有序衔接的大动脉。各地通过粮食贸易,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产区丰富的粮食资源调配至广东、浙江、福建、北京、天津、上海等主销区,促进粮食区域供给平衡,但北粮南运仍然存在运距远、运输成本高、产销区粮价倒挂等不利因素。

多位专家表示,各地应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协作,畅通北粮南运大通道,加快构建新的粮食产销格局,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搭建产销合作平台

618日至20日,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在北粮南运的承接地福建省福州成功举办。山东、江西、吉林、安徽等11个省份参加本届粮洽会,除了产销平衡区宁夏外,其他10个省份均为主产区。本届粮洽会围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促进产销协作共赢”主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宽引粮入闽渠道,推动粮食产销合作纵深发展,促进产销区粮食企业深入开展粮食全产业链合作,共同守护“中国饭碗”。

福建是典型的北粮南运承接地,粮食自给率仅为23%,粮食产销缺口超过1600万吨,需要大量调入粮食填补缺口。福建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大力发展省内粮食生产的同时,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积极开展“引粮入闽”,有效保障区域粮源持续稳定供应。福建粮洽会是深化产销合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全国粮食产销合作的一个重要品牌名片。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福建与粮食主产省共签订粮食购销合同1亿吨以上,从协作省份调入的粮食占全省粮食调入总量的80%以上。

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福建“引粮入闽”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在本届福建粮洽会上,福建与吉林两省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举办2023吉林粮食品牌福建推介会,签订了《深化吉闽粮食产销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吉闽两省粮食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共赢。自2005年福建举办首届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以来,吉林省连续19年组织企业参展参会,与福建已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近5年,吉林粮食在福建及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较大提升,每年进入福建的吉林粮食都在150万吨以上,最高达到270万吨,在为八闽大地提供优质、绿色、健康粮油产品的同时,也满足了百姓的味蕾,提供了高品质舌尖上的享受。

南有福建粮洽会,北有黑龙江金秋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是黑龙江协同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主销区和玉米需求大省共同主办的。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认为,通过该交易会平台,有效地推动了福建省内企业“请进来”“走出去”,与东北地区企业建立多样化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培育了一批如象屿集团、中瑞集团等跨区域、联结主产区和主销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保障了对福建省的稳定供应。

粮食交易会在促进粮食产销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赖应辉认为,政府应持续搭建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依托中国粮食交易会、福建粮洽会和黑龙江金秋会等各种平台,大力宣传粮食安全,提供粮食产销供求信息,进一步密切产销合作,促进粮食区域供需平衡。

创新开展粮食储备合作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我国粮食产销长期呈现南粮北运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销逆转为北粮南运。赖应辉表示,产销区应不断创新产销合作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推动产销合作从产需合作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全面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主销区,还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主产区,不仅加强了政府层面的合作,还加强了企业层面的合作,鼓励引导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持续深化产销合作,使产区余粮有销路、销区用粮有保障,不仅推动产销区粮食产业做大做强,还拓展了销区企业发展空间,京粮集团、象屿集团等一批销区粮食企业在南北产销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对主销区而言,拓展省外粮源渠道,掌握“一手粮源”,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赖应辉表示,福建省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完善引粮入闽奖励政策,鼓励引导省内粮食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加工、仓储基地,在江苏、吉林等产区建立省级异地储备,增强“一手粮源”的掌控能力,为紧急状态下获得省外粮源预设稳定渠道。推动央地深度合作,加强与中储粮集团和中粮集团等央企合作,推进中央储备粮在省内功能布局、增加中央储备粮规模、加大引粮入闽的力度等合作,推动中粮集团在省内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油脂食糖加工等产业、异地储备、应急区域保障等多方面粮食产业合作。

对主产区而言,需要不断强化与主销区、玉米需求大省的产销合作,建立省际合作机制,争取粮食“应销尽销”。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场流通处处长李增勇表示,吉林省一直高度重视粮食产销合作。与粮食主销区、玉米需求大省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建立省际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畅通粮食流通渠道。与相关粮储部门、粮食企业对接洽谈代收代储、粮食贸易合作,研究建立收储基地、保供基地,促进产销区融合发展。创新开展粮食储备合作,全国有6个省份在吉林存储地方储备粮,规模超过60万吨。与浙江全面开展粮食对口合作,吉林粮食销售网络已经覆盖浙江全省,浙江成为吉林大米最重要的市场,销量占全省外销量的25%

逐步改变供给不平衡

北粮南运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现要素有效配置,满足销区粮食缺口,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但粮食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当前粮食生产过度集中在北方,造成粮食区域供给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北方主产区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主产区“高产穷县”问题突出等问题,影响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逐步改变粮食区域供给不平衡问题,是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新课题。目前,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8%以上,北部7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东北三省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以上,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粮食自给率不足30%,区域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主销区自给率不断下降,北方主产区供给压力明显增加,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例如,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东北三江平原地下水水位下降、湿地萎缩,东北黑土层正在变薄、变瘦、变硬,严重威胁黑土地数量安全和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认为,发展粮食生产,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还应该算政治账、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应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特别是广东、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要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减轻主产区粮食供给压力。

健全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主产区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对财政贡献有限。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作了巨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主销区,主产区“粮财倒挂”“高产穷县”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中央为了调动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毕竟有限。钟钰认为,要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推动主产区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增强产地粮食就地转化能力,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专家表示,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北方地区光热条件不如南方,一些地方缺水严重,北粮南运不可持续,当前北粮南运进一步加剧势头必须有效遏制。不过,考虑当前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短期内改变北粮南运尚不现实。下一步,从整个粮食生产力布局看,要稳定北方的粮食产能,恢复南方的部分产能,拓展西部地区产能,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激发耕地的潜能,同时,加快推动北粮南运向产业链合作全面转型。

本文链接地址是https://www.qihuo88.net/qhzx/2619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